close


期盼了許久


阿吟師的專訪終於見報了!


2011/1/23


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E19


吃遍好滋味


台北巷上食璞 川菜mix 客家菜創意吃



 





一進門便可看見挑高的大廳內懸掛著水晶燈,晶瑩剔透的燈光在空間中搖曳著。


室內空間以簡單的線條呈現典雅大方的用餐感。



必吃創意5菜


紫蘇雞柳/300元  


原是湖南經典料理的左宗棠雞,加入了客家菜常用的香料紫蘇,嫩口的雞肉在咀嚼間帶著清香,紓解了醬料的重味。


紫菜大蝦100元〈  隻,需預訂〉


大草蝦內包金華火腿、洋地瓜與香菇,再裹上新鮮海苔後油炸,入口酥香,是不可錯過的手工菜。


客式窩窩頭/280元


添加了黑糖的窩窩頭、醃大黃瓜與豬肉的咬勁,三者的口感互相搭配,在口中形成了最完美的融合。


麻辣蘿蔔/200元


利用當令的蘿蔔,從四川的乾鍋衍生再變化,融合四川乾鍋醬,以花椒油點綴,綿密的口感中有著一股細緻的辣味。


川味豆魚/160元


豆皮包著清脆的豆芽菜,取其形體似「魚」,卻無魚肉的「豆魚」,是道地四川菜的再變化,嘗 得出大廚的巧思與心意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報導內容:記者何碩倫   攝影記者臺大翔


台北 巷上食璞


川菜 mix 客家菜美味相遇


藏身在台北內湖科學園區巷弄中的「巷上食璞」,將川菜與客家菜重新融合再變化為令人一嘗便驚豔的「新料理」,極具巧思的創意深受附近上班族的喜愛,是值得前往品嚐的新開店。


主廚說門道


林燕吟  「巷上食璞」主廚


在廚界人稱「阿吟師」,做菜已有30年的經驗。擁有20年川菜的扎實基礎與10年客家菜的料理經驗,喜歡融合研究把玩料理,進而創造新菜色。


說川菜


一般人對川菜的刻板印象就是「辣」,林燕吟表示,雖然川菜重要元素是「香、麻、辣」,但其實四川菜可說是中國菜系中很富變化的菜,宮保、乾燒、魚香、椒麻,甚至近年流行的水煮、乾鍋都是川菜的煮法,一些俗語如「食在中國,味在四川」或是「百菜百味,一菜一格」,都是形容川菜的多樣化與豐富性。另外,四川的香料十分豐富,所以香料的運用也是川菜很重要的表現。


話客家菜


客家村落靠山,加上早期交通運輸不方便和食材保存不易,因此客家菜用醃製的方式保存食物,像是鹹豬肉、福菜、梅干菜。林燕吟強調,將醃製品入菜是客家菜的重要特色之一,像是梅干扣肉或福菜湯。由於早期客家人勞動後為了補充體力好下飯,所以傳統客家菜的口味偏重,因此「鹹、香、油、肥」也成了客家象徵。


川客合流


近幾年在街頭上,常見川菜客家菜合併為主題的餐廳,主廚說,其實幾十年前城市餐廳中少有客家菜,大餐館多是以川菜為主,但近幾年受到飲食習慣改變等影響,為了給消費者更不一樣的感受,這些川菜館開始嘗試加入新元素,因此有了川菜與客家菜合流的現象。在料理上由於這兩種菜系都是重口味,十分下飯,因此在融合與變化上,反而能激發出新創意。


位在內湖區瑞光路小巷內的「巷上食璞」,雖是開幕才7個月的新開店,卻十分受到附近上班族的喜愛,仔細探究其原因,才發現鎮店的主廚是料理界很有分量的「阿吟師」,擁有十分豐富的川菜與客家菜料理經驗,因此「巷上食璞」雖然走的是川、客菜,卻跳脫了傳統的料理框架,走出自己的新意。


阿吟師的坐鎮下,店內保有傳統的川、客經典菜給喜愛傳統味的客人,像是客家小炒、麻婆豆腐,但在傳統之外,主廚將原本的川、客料理元素拉出,進行融合與創新,像是客式窩窩頭,利用的就是北方特有窩窩頭,填入客家的醃大黃瓜炒豬肉的北方與客家的結合;川味豆魚則是改良傳統川菜的再創新,以「椒麻味」取代「棒棒味〈芝麻味〉」,並以煎豆皮呈現豆香。


不只是在料理上有突破,擺盤上也以簡約的日式感將菜肴玩出新視覺。阿吟師表示,雖然擺盤是為了視覺美感,但不會用只能觀賞的飾品,像是紫菜大蝦的底部以酥炸牛蒡裝飾,就是既能看也能吃,讓客人在視覺滿足的同時,又能回歸到「」的基本。


餐廳的設計方面,巷上食璞有別於傳統中式餐廳的裝潢,以高貴的黑為主色調,呈現出簡潔的現代設計感,口中品嘗著新式料理的同時,也享受充滿流行感的舒適氛圍。
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巷上食璞 的頭像
    巷上食璞

    巷上食璞 川菜 客家菜

    巷上食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